当前位置: > 教育资讯 > 人物 >

数学大师吴文俊

时间:2016-01-01 19:31来源: 作者: 点击:
■吴文俊简历:■1948年获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理学博士学位。■1949年获法国国家科学博士学位。■1955年提出了示嵌类理论,并应用于集成电路布线等问题上。■1994年6月荣获1993年度陈嘉庚奖(数理科学奖)。■2001年2月
123

  ■吴文俊简历:

  ■1948年获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理学博士学位。

  ■1949年获法国“国家科学博士”学位。

  ■1955年提出了示嵌类理论,并应用于集成电路布线等问题上。

  ■1994年6月荣获1993年度陈嘉庚奖(数理科学奖)。

  ■2001年2月获首届国家科学技术奖。

  满头银发,一脸睿智,82岁的中国着名数学家吴文俊笑吟吟地走来。朴素的中山装,戴了多年的白边眼镜,无论怎样辨认也看不出他头上八项科学大奖的光环。

  不久前,他刚刚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参加完颁奖典礼,他紧接着飞往德国参加世界数学大会程序委员会的筹备会议,明年他将出任在北京举行的这届数学界盛会的主席。3月9日从德国回来,他在北京稍做停留,又飞往安微合肥中国科技大学出席一个高级研讨班,顺道重访当年“下放”的乡村苏家埠故地重游……这是一位82岁高龄的老人的行程吗?难以置信。这让人不禁想起了他说的“活力是创造的根本”,难怪他至今依然活跃在科研的第一线。

  数学大师吴文俊从事数学研究已经长达半个多世纪了,在国际数学界享有盛誉。他是中国最具国际影响的数学家之一,其产生重大影响的主要成就是:在拓扑学领域做出了奠基性贡献,其天才成就曾奇迹般地大大缩短了中国近代数学与国际上的差距;在机器证明数学定理领域作出先驱性工作。

  在他长达50多年的学术生涯中,数学,已经深深地融入他的生命之中,成为一种“浓得化不开”的“数学情结”:看历史,他想到数学;看围棋,“规律简单但变化无穷”也让他联想到数学;甚至“文革”中通读“毛选”,军事上的用兵之道还是让他想到数学。

  ■最难忘:数学考试的“零分”经历

  现在喜欢数学的孩子大多周末“泡”在“奥校”,家长们诚惶诚恐生怕孩子一个闪失被淘汰下来,耽误了成就一个科学家的美梦。可是谁能想到,今天的数学大师当年也曾有过数学课考“零分”的记录?吴文俊提及往事,不无得意地说,正是这个“零分”,成了一个特殊的契机,把他引入了数学之门,从此一发而不可收。

  那是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刚上初中的吴文俊跟随家人到乡下逃难,局势平稳后回到学校,几何课已经讲到“圆”了。结果,一次考试他得了“零分”,十分沮丧。放假期间,学校组织补课,那位补课的数学老师讲得非常好,激起了吴文俊对数学的兴趣,假期之后他的数学成绩突飞猛进,很快就上升到第一名的位置,从此他开始迷上了数学。

  1940年,他大学毕业后到上海租界的一所中学教书,次年日军侵入上海租界,吴文俊一度失业半年。为生计所迫,吴文俊再上讲台,繁重的教务工作,令他有五年半的时间没搞数学研究。“再有半年,我的数学可能就完全荒废掉了。”回忆起这段往事,吴文俊感慨地说。恰巧在这个时候,经朋友介绍,他结识了从美国回来的数学家陈省身教授,这是他人生道路上最重要的一个转折点。

  ■一生中影响最大的人:陈省身

  1946年春,在北平清华大学任教的数学家陈省身教授来到上海,组建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所。当时吴文俊在上海临时大学做郑太朴教授的助手。当年8月,他第一次见到陈省身教授,之后很快被吸收到数学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开始了拓扑学的研究。“他扭转了我的研究方向,指导我怎么样做研究,这些方法令我终生受益。”在采访过程中,陈省身先生的助手还打来电话,商讨学术事宜。问及陈老高寿,吴文俊说,接近90岁了,还在做研究工作。

  1947年春天,吴文俊随陈省身到北平清华大学,同年考取中法交换生赴法国留学。1949年在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获法国国家科学博士学位。1950年,他发表了后被称为的“吴公式”,这为他此后在国际数学界的发展奠定了第一块基石。

  由于吴文俊在代数拓扑领域中关于示性类和示嵌类研究的出色成果,1956年,37岁的吴文俊与华罗庚、钱学森一起获得建国以来首届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奖金1万元人民币。第二年他就成了中国科学院最年轻的学部委员(院士)。

  ■最“逍遥”的时期:

  “文革”中远离数学的“休耕期”

  今年3月,吴文俊以82岁高龄再回安徽六安县苏家埠——当年他参加“四清”的地方。

  1974年,吴文俊开始研究中国数学史,从中国古代传统数学瑰宝中寻找养料,为中国数学发展开辟了崭新的方向。他把中国传统数学的思想概括为机械化思想,指出它是贯穿中国古代数学的精髓。他发现,中国的传统数学是从问题出发,以解决问题为主。而为了解决问题,往往引导到解方程;为了解方程,又必须一步一步地计算。用现在的方式来讲,就是要有一个算法。根据这个算法,就能编成程序,告诉计算机来做。这是中国数学的特色,跟西方现在的方式完全不一样。这是让中国人感到很自豪的事。

  ■学术生涯的第二个高峰

  ——数学机械化

  吴文俊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喜欢不断探求新的未知的东西,“文革”后,吴文俊另起炉灶,重新学习很多新的东西。当时计算机刚刚问世,他看准未来发展的方向,一头扎进计算机里,而此时他已届花甲之年。

  当时中国计算机的数量还很少,吴文俊所在的中科院数学研究所也只有一台从罗马尼亚进口的计算机,由于机少人多,吴文俊有时就趁下班后来上机。所里的人感慨地说,尽管吴先生年事已高,但就上机所花的时间而言,系统研究所里没有人能比得上他。

  1976年,吴文俊毅然放弃已成就卓着的拓扑学研究,开始向他学术生涯的第二个高峰——数学机械化冲击。第二年,吴文俊关于平面几何定理的机械化证明首次获得成功,从此,完全由中国人开拓的一条数学道路铺展在世人面前。

  数十年间,吴文俊不仅建立了“吴公式”、“吴示性类”、“吴示嵌类”、“吴方法”、“吴中心”更形成了“吴学派”。近代数学史上第一次由中国人开创的这一新领域,吸引了各国的众多数学家前来学习。因为“手工计算上千项的证明要几天工夫,用计算机1秒钟就可以完成。”

  诺贝尔奖没有设数学奖,人们通常把“菲尔兹奖”誉为数学中的诺贝尔奖。吴文俊的工作被5位菲尔兹奖获得者引用,有3位的获奖工作还使用了吴文俊的方法。一直到最近两年,仍有菲尔兹奖得主在引用吴文俊的经典结果。

  吴文俊还特别重视数学机械化的应用,在他的影响下,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成立了数学机械化研究中心,对“吴方法”和“吴消元法” 进行大量的后续性研究工作。在这个中心,吴文俊的成就正被应用于若干高科技领域,得到一系列国际领先的成果,包括曲面造型、机器人机构的位置分析、智能计算机辅助设计、信息传输中的图像压缩等。在吴文俊的带领和影响下,这个中心已经形成了一支高水平的数学机械化研究队伍,在国际上被称为“吴学派”。

  面对接踵而来的荣誉,吴文俊谦逊地说:“我们是踩在许多老师、朋友、整个社会的肩膀上才上升了一段,我回报他们的方式就是:让别人踩在我的肩膀上再上去一截。我希望我们的数学研究事业能够一棒一棒地传下去,使我国在新世纪成为一个数学世界领先的国家。”

  海内外科学家最近预言中国数学家今后若干年可望拿到诺贝尔奖级的国际学术大奖。对此,他淡然一笑说:“不能为得奖而工作,得奖是因为工作做得好。”

  ■最爱看历史剧但不喜欢“戏说”

  吴文俊说他非常喜欢看历史书、历史剧,但他马上申明:只对真正的历史感兴趣,不喜欢“戏说”。历史上的得失,对后人有借鉴作用。从过去,可以预想到未来。他最喜欢的一段历史,是春秋战国。

  ■最欣赏的一句名言:简单,但非常美妙

  早听说吴先生酷爱围棋,且是业余高手,问及,吴先生笑着澄清:“只是喜欢看棋,实际下得很糟糕。因为下围棋耗时太多,没那么多时间。我喜欢看电视上的高手下棋、讲棋。围棋的规则非常简单,相当于数学的假设非常简单,但结果变化无穷,非常美妙。”

  吴先生还说:“看围棋比赛,培养了我的全局观念和战略眼光,别看围棋中的小小棋子,每子下到哪儿都至关重要,所谓‘一着下错满盘皆输’。我们搞研究也是这样,要有发展眼光、战略眼光和全局观念,才能出大成果。”

  吴先生还有一个非常独特的长寿秘诀:“能坐着就不站着,能躺着就不坐着,轻松平淡。”他说,这是丘吉尔的一句话,其要义是要让生活尽量轻松平淡,不要为无谓的烦恼干扰。他时常告诫年轻人,要把心思放在工作上,不要胡思乱想。性格开朗、为人豁达的吴文俊,过着简朴、平淡、自得其乐的生活,一次次的大奖、几百万的奖金,都不能改变他的一颗淡泊自守的“平常心”,这正是吴文俊永葆创新活力的秘诀。

  目前吴文俊正在积极筹备明年在北京举行的世界数学大会,他巧妙地将其与“申奥”相比:“我们国家在数学方面的实力上升到某种程度,才有资格举办这样的盛会,像奥林匹克运动会一样。而通过举办这个大会,能使我们的数学研究借此再上升一步。”

相关阅读:独领风骚华人数学家之----吴文俊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